•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30 10:12:13    阅读:次    字体:【
  •       

          文化的发展不是任意的、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地位、任务、基础和环境等诸种因素决定的,是推进自身建设发展和发挥自身功能作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推进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把文化建设奠立在对客观规律自觉运用的基础之上,从而增强文化建设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守正创新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在于守护本源和根脉,促进创新立本立根,为创新提供定力;创新在于顺应趋势和潮流,推动守正求新求进,为守正增添活力。守正为本、创新为要,守正与创新一体两面、互促共进。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既以守正保持创新正确方向,又以创新推动守正与时俱进。只讲守正而不求创新,守正就会陷于故步自封;只讲创新而无视守正,创新就会失去固有根基。因此,守正不是墨守成规、无所作为,创新不是凭空幻想、主观臆断。只有在创新基础上守正,才能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只有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文化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守正创新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推进中国文化建设,必须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正,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正,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新;守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之正,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新,以便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突出优势和光明前景,始终保持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和身份认同。

          交流互鉴规律。中华文化自古就有开放的传统,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不仅以卓越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吸收借鉴了世界许多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了多元共生、自成一体的文化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承发扬尊重、包容、择善从之的优良传统,贯彻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为我所用的原则,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善于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光大,也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汲取,通过把有益外来文化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元素,打上中国烙印,形成中国风格,为中华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滋养和文化资源,从而使中华文化始终立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头。

          文兴国强规律。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深深浇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力量,最终体现为精神的力量。因此,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就在于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中华文化。只有凭借强大的文化支撑,一个民族才能挺起脊梁,百折不挠,众志成城,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愤图强,蓬勃向上。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加快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特殊作用,更好地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从而将文化因素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可靠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主体条件。

          主体能动规律。对于文化发展而言,人既是文化的“剧中人”,又是文化的“剧作者”,文化发展规律总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因而文化之树并不依自然而春华秋实,它有赖于人的智慧、力量和不懈奋斗。在文化建设中,对国情的把握、对目标的确认、对使命的担当、对挑战的应对、对真理的追求、对文明的向往,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有效发挥。正因为如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昭示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挺起脊梁,百折不挠,众志成城,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奋发图强,蓬勃向上;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强化坚守的意志,负起捍卫的责任,焕发创新的活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效能,转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行动;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促进不同文明开放包容,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不同文明合作共赢。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人作为文化建设主体的能动作用,统筹协调好本来与外来、理论与舆论、文化与文明、内宣与外宣、网上与网下、事业与产业、国有与民营、阵地与市场的关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文化发展质量、效益、结构、规模、速度相统一,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