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头记录下的开国大典
  •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7-11-13 10:04:31    阅读:次    字体:【
  •       

       194910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从那时起,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天下午3时,摄影工作者记录下了开国大典上每一个重要时刻,这些照片如今成为了十分珍贵的影像史料。

      在又一个国庆节到来之际,我们搜集到开国大典上的影像资料,并了解到其背后的故事,为读者讲述68年前镜头记录下的光辉时刻。

      照片取名为《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上的一些照片人们可能并不陌生,比如流传最广的这幅,名字就叫作《开国大典》(亦作《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至今已被无数报刊转载。

      拍摄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是曾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的陈正青。陈正青191712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曾在长沙修业小学读书,后随家人北上迁居,就读于北平汇文中学。1936年,从上海大同大学毕业的陈正青因与父亲政见不同,独自一人离家奔赴陕北,12月在陕西云阳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73月,20岁的陈正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他被分配到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文艺宣传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陈正青从陕西到山西、从华北到东北,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1946年,担任东北画报社摄影记者的陈正青拍摄了大量纪录东北解放战争的珍贵照片。1949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陈正青才作为《东北画报》的特派摄影记者回到北平。

      新中国成立时,陈正青32岁。新华社高级编辑周凤桥曾在《聚焦新中国的诞生———从历史照片〈开国大典〉说起》一文中这样回忆:“在当时有幸担任这一光荣任务的青年记者中,陈正青年岁最长,参加革命最早,摄影经验丰富,使用的摄影装备较为精良,大家公推他担负摄影的主力:主要任务的活动、会议的一些重要场面,尽可能让他多拍。”

      说陈正青“摄影经验丰富”,是依据他有着多年战地摄影经历;说他的“摄影设备精良”,指的是他那架美国产的照相机。“(那)是东北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不仅配有万次闪光灯,而且胶片是一张一张的页片,一拍出来直接就是标准的新闻尺寸,无需放大,便于及时发稿。其他人使用的相机是6*9的小片子。因此,几个人同拍一个场面,一般是陈正青独占鳌头。”著名作家舒云在《开国大典的摄影师们》一文中如是道。

      的确,普通相机拍摄出的照片需要经过冲洗、放大再成片发稿,相比之下,陈正青直接成片的相机时效性强、先进许多。“经验丰富、设备精良”,这两点结合起来,陈正青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摄影主力,典礼当天被安排到天安门城楼上,专门拍摄新中国的领袖们。

      被寄予厚望的陈正青当然没有让人们失望,这张著名的《开国大典》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时候,他按下快门,将这一重要历史瞬间定格。

      这张名叫《开国大典》的照片现在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与其同时收藏的,还有他拍摄的《朱总司令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亦作《朱总司令发布进军命令》)一图。这两张照片展现了在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庄严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所表现出来的伟大气质和风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