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延症的发现与干预
  • 信息来源:学生处   发布时间:2020-06-29 14:23:59    阅读:次    字体:【
  •       


    做事拖拉,需要完成的任务到最后期限才逼不得已去做。复习功课,等到考试前再说吧,反正还有时间。你知道吗?也许你患上了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一种“个性”行为,即将所计划执行的任务推迟到稍后时间。有此行为的人通常会对开始或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感到焦虑,而将拖延作为应付焦虑的一种机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心理学研究者有三个标准来界定拖延症:

    1.这种行为会阻碍你达到预期目标,它是没有必要的,仅仅拖延完成事务。

    2.拖延经常为患者带来压力、负罪感、降低效率、恐慌,及其他人对你不能完成任务,不能尽责的不良评价。

    3.会恶性循环,导致进一步的拖延行为。

    对个人来说,轻微程度的拖延是正常的,当其开始阻碍你的正常工作,就需要认真对待它了。慢性或长期的拖延行为,暗示着潜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乱。前期的几个非医学性的干预措施可以由自身完成:

    一、改变认识

    拖延与一些认知心理呈负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

    二、 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等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不能逃避现实,忽视长远利益和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动机方面,任务性质中的任务厌恶影响拖延,所以需要将厌恶的任务转换为喜欢的任务或附加一些奖励。

    三、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

    四、发挥群体的作用

    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